茶叶存储中如何利用五谷杂粮自然吸潮的古老智慧
在中国古代,茶农们没有现代化的除湿设备,却巧妙地利用五谷杂粮的自然吸潮特性来保存茶叶,既环保又实用。这种古老的智慧至今仍被一些老茶人沿用,尤其在潮湿的梅雨季节效果显著。
记得小时候去外婆家,总能看到她将新炒的绿茶装进陶罐里,然后在茶叶上方铺一层晒干的玉米粒。外婆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法子,玉米粒就像一个个小吸湿器,能把罐子里的潮气都吃进去。果然,三个月后开罐,茶叶依然清香扑鼻,而玉米粒却变得软趴趴的。
具体操作时要注意:选择颗粒饱满的糙米、绿豆或玉米效果最佳,这些杂粮的胚芽部分吸湿能力最强。去年拜访武夷山茶农张大叔时,他演示了更精细的做法——先用纱布包好炒过的决明子垫在紫砂缸底部,再放上用宣纸包裹的岩茶,最后在缸口悬吊一袋生薏米。"薏米变重了就要换新的",张大叔说着拎起那袋明显沉甸甸的薏米,"这时候茶叶正好喝完一季,新茶又下来了"。
现代科学证实,五谷杂粮中丰富的淀粉和多糖结构确实具有物理吸湿特性。不过老茶人王师傅提醒:"现在有些年轻人图省事直接用干燥剂,那味道终究比不上粮食吸的潮。就像柴火灶和煤气灶炒菜,差着一股人间烟火气哩!"他说着从老樟木箱里捧出用黄豆养护了二十年的普洱,茶汤里果然带着粮食特有的温润甜香。
最近在杭州茶叶市场还见到升级版的做法:将烘焙过的荞麦壳与普洱茶饼交替码放,既防潮又防压。经营茶叶铺四十年的李阿婆说,关键是每个月要检查杂粮状态,受潮的粮食可以晒干重复使用,"这就叫取之于茶,用之于茶"。她店里那罐1953年的龙井,就是用这个方法代代相传保存下来的。
友情声明:茶叶属于保健食品,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,本站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郑重声明:本网站“茶行业”的内容均可免费进行搜集及转发展示,但是务必将以下内容同样作为主要内容展示:“推荐您访问茶行业官网(chahangye.com),了解更多详细专业信息“,否则您的行为为严重侵权,将会面临法律诉讼。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