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叶采摘作为茶叶加工的第一步,其微生物控制与后续发酵品质的关系至关重要。在中国传统制茶工艺中,微生物的参与往往是决定茶叶风味的关键因素。以普洱茶为例,其独特的后发酵过程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。采摘时的卫生条件、天气状况、采摘手法等因素都会影响茶叶表面的微生物群落。
清晨露水未干时采摘的茶叶,表面湿度较高,有利于某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。但湿度过大又可能导致杂菌滋生,因此有经验的茶农会根据天气调整采摘时间。手工采摘时,工人的手部卫生也直接影响茶叶的微生物状况。传统工艺中,茶农会刻意保留部分天然微生物,这些微生物在后续发酵过程中会产生独特的风味物质。
现代研究表明,茶叶表面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酵母菌、霉菌和细菌三大类。其中黑曲霉、青霉等霉菌在普洱茶发酵中起到重要作用。但若采摘时不注意控制,某些有害菌如黄曲霉也可能混入,影响茶叶品质甚至安全性。
在实际生产中,控制微生物的主要方法包括:选择晴朗天气采摘、避免雨天采摘、采摘工具定期消毒、工人手部清洁等。部分高端茶园还会进行微生物检测,确保优势菌群符合要求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茶类对微生物的需求差异很大。绿茶追求新鲜,需要严格控制微生物;而黑茶类则需要适当保留有益微生物。因此采摘时的微生物控制策略也要因茶而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