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茶文化中,茶汤的“山场气”一直是老茶客们津津乐道的神秘特质。它不仅是茶叶产地的身份证明,更是茶汤灵魂的体现。今天,我们有幸采访到国家级评茶师陈永泉先生,听他娓娓道来这舌尖上的山水密码。
“很多人以为山场气就是土腥味,这是误区。”陈老师轻抚着刚冲泡的武夷肉桂,茶汤在白瓷杯中泛着琥珀光,“真正的好山场,是茶汤咽下三分钟后,喉底涌出的那股清凉甘甜,像山涧流过喉咙。”
我们跟随陈老师做了组对比实验:同一品种的岩茶,分别来自正岩坑涧和外围茶园。当水温升至98℃时,坑涧茶的木质香中突然跳出几缕青苔气息,而外围茶的香气却始终浮在表面。“这就是山场韵的差异,”他指着茶汤说,“看这金圈,正岩茶油亮得像绸缎,外围茶的金边就单薄许多。”
关于品鉴技巧,陈老师总结了“三问法”:一问喉韵是否持久生津,二问香气有无层次变化,三问茶汤是否骨肉匀停。他特别提醒:“现在有些茶商用高火工掩盖山场缺陷,要警惕喉头发紧的燥感。”
临别时,陈老师泡了泡珍藏的牛栏坑肉桂。当茶汤滑入喉咙的刹那,竟真尝到了传说中“雨后青石板”的凉意。原来这就是顶级山场的味道——不需要任何形容词,你的身体自然就会记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