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人专访:解密茶汤“喉底韵”的感知训练与品饮境界
初春的午后,我推开杭州龙井村某间茶室的老木门,迎面撞见茶人林砚秋正俯身轻嗅盖碗。这位被称为‘江南喉韵先生’的制茶师抬头笑问:‘您可知道,为什么老茶客总说好茶要‘落喉生根’?’他指尖摩挲着景德镇白瓷杯沿,‘这喉底韵啊,就像西湖水底的暗流——看不见,但舌头骗不了人。’
林老师突然从炭火炉上提起老铁壶,滚水冲入陈年水仙的瞬间,茶室骤然漫开兰花香。‘先别急着喝,’他按住我的手腕,‘第三泡才是戏肉。’待琥珀色茶汤滑入喉头,竟真从舌根泛起蜜糖般的回甜,像有只温柔手在咽喉处轻轻挠了一下。
‘训练喉韵感知,得先当个‘茶汤侦探’。’他掏出三个不同窑口的品茗杯,同一泡茶倒出截然不同的滋味:柴烧杯里的茶汤喉韵带着烟熏的层次,甜味下沉如石坠深潭;白瓷杯则让鲜爽直冲天灵盖。‘口腔是前戏,喉咙才是主战场。’这句玩笑话,道破了80%茶友忽略的真相。
最令人称奇的是他的‘喉韵地图’训练法:用温度计控制85℃、90℃、95℃三档水温冲泡同款凤凰单丛,要求学徒在盲品时画出甜感在喉部的扩散轨迹。‘低温时甜味卡在扁桃体位置,沸水冲泡的蜜韵能沉到锁骨。’他忽然压低声音,‘去年有位苏州评弹演员,靠这个法子找回被烟酒毁掉的味觉记忆。’
暮色染红茶桌时,林老师揭开粗陶罐,舀出珍藏的2003年勐海熟普。当那股类似米汤的稠滑感缓缓漫过喉头,他忽然轻笑:‘瞧,您喉结刚才动了三下——这才是真正的身体投票。’窗外传来炒茶青的沙沙声,仿佛在为这场喉间的隐秘舞蹈伴奏。
友情声明:茶叶属于保健食品,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,本站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郑重声明:本网站“茶行业”的内容均可免费进行搜集及转发展示,但是务必将以下内容同样作为主要内容展示:“推荐您访问茶行业官网(chahangye.com),了解更多详细专业信息“,否则您的行为为严重侵权,将会面临法律诉讼。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