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茶人王师傅的制茶工坊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炭火香与茶青气息。这位有着三十年制茶经验的老茶人,正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翻动着竹筛上的茶叶。“蜜韵不是添加出来的,是‘养’出来的。”他拈起一片半发酵的茶叶,对着阳光眯起眼睛,“就像抚养孩子,急不得也慢不得。”
在武夷山深处的这片茶区,王师傅向我们揭秘了蜜韵形成的三大关键工艺:做青时的‘死去活来’——叶片边缘经过8-12次摇青碰撞形成红边,叶脉却要保持翠绿活力;炭焙时的‘文火慢炖’——栎木炭要烧透至无烟,茶叶在60℃恒温下连续烘焙36小时;最关键的是‘褪火’环节,刚焙好的茶要放在陶缸里静置三个月,让火气转化为甜润。
品鉴时,王师傅教我们一个独门技巧:“先呵气,再吸气”。对着烫过的盖碗呵一口气,待水雾散去瞬间深嗅,真正的蜜韵会呈现三段变化——初闻是龙眼干的甜香,再品有野蜂蜜的稠感,最后喉底会泛起一丝清凉的矿物感。“现在很多所谓蜜韵茶,第一冲甜得发腻,三泡后就现原形。”他摇头叹道。
临别时,老人从老陶罐取出一包2015年的陈茶,“这才是真蜜韵”。橙红的茶汤在杯中流转,竟真的挂杯形成蜜环。这让人想起他说的那句话:“机器能模仿工艺,但模仿不了时间对茶叶的亲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