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后阳光斜斜地洒在素白的茶席上,茶人林砚秋用银匙从青瓷罐中舀出三克老枞水仙时,手腕悬停的弧度像极了茶书上说的‘凤凰三点头’。‘水路的秘密,就藏在这悬停的瞬间。’她指尖轻点茶则边缘,武夷山特有的风化石气息随着茶叶坠入温热的盖碗。
真正的老茶客都懂,所谓‘水路’不是玄学。当沸水以45度角沿盖碗内壁注入,茶叶在漩涡中舒展的姿态,决定了茶汤入口时是‘走岩缝’还是‘漫荒坡’。林老师突然将第一泡茶汤倾入茶海,琥珀色的液体在玻璃器皿中拉出细密的金丝,‘看,像不像武夷山雨季的云雾?这种绵长不断的茶汤挂壁,才是顶级岩茶才有的骨相。’
我们常被香气迷惑,却忽略了吞咽时的真实触感。‘用舌面接住茶汤时别急着咽。’林老师示范性地含住茶汤,颧骨微微颤动,‘让茶汤自然滑向喉头,注意两颊与上颚交界处——好茶会在这里留下薄荷般的清凉感,这叫‘落喉生津’,是树龄超过60年的老枞才会有的体质。’
茶桌对面的紫砂壶突然发出‘啵’的轻响,仿佛在应和她的解说。‘市面上太多茶用高火工掩盖原料缺陷,喝下去像砂纸磨喉咙。’她拎起朱泥西施壶给客人续杯,‘真正的好水路,该像这块2005年的牛栏坑肉桂,茶汤滑过舌面时能看见茶毫在水中跳芭蕾。’
临别时林老师塞给我一包茶样,‘试试用井水泡,对比矿泉水,茶汤在齿缝间的滞留时间会差两秒以上——这才是茶人该较真的细节。’夜风掠过她束发的竹簪,带起一缕茶香,我突然懂了什么叫‘水路细腻度’,那是茶叶用生命书写的山水长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