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人专访:解密茶汤“野性”气韵的生态密码与品饮境界
深秋的武夷山桐木关,晨雾还未散尽,茶人陈远已背着竹篓攀上千米海拔的野生茶区。他手指轻捻一片青苔斑驳的老枞叶片,阳光穿透叶脉时,竟映出琥珀色的光晕。“这就是野茶的DNA。”他笑着抖落叶片上的露珠,水珠坠入粗陶碗里的茶汤,激起一阵带着松脂香的雾气。
在这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核心产区,野生茶树与红豆杉、蕨类植物共生百年。陈远弯腰拨开腐殖土,露出盘结交错的褐色根系:“你看这些菌丝网络,就像地下的暗河,把山场特有的矿物感输送到每片茶叶里。”
我们围坐在他用整块武夷红砂岩凿成的茶台前,95℃的泉水冲入陈化五年的正山小种野茶,霎时腾起带着野蜂蜜气息的茶雾。“真正的野韵不在口腔,而在喉底。”他示范着将茶汤含在舌根三秒,喉间果然泛起类似野生紫苏的清凉感,这是人工栽培茶永远无法复制的生命印记。
谈及现代茶客追求的“野性”,陈远突然从炭火边取来两杯茶。左边是台地茶,汤色橙黄透亮;右边野茶却呈现混沌的琥珀色。“野茶就像未经驯化的山风,茶多酚与茶黄素的比例天生不平衡。”他指着杯中悬浮的细微结晶,“这些是儿茶素与黄酮类的天然聚合物,机器精制反而会破坏这种生态密码。”
暮色渐浓时,他带我们摸黑寻访一棵挂牌保护的野生母树。月光下,茶树遒劲的枝干上爬满石斛,树根处静静躺着几朵干枯的银耳。“去年霜冻时,这些共生菌类分泌的抗冻物质,让茶叶意外收获了雪松木的香气。”陈远轻抚树皮的手势,像是在触碰大山的年轮。
临别前他送我一块带着青苔的茶化石:“下次泡茶时放一粒,这是武夷山岩骨花香的终极密码。”回程路上,含着野茶残留的兰底枞韵,突然明白所谓“野性”,不过是天地用最原始的方式,在茶汤里留下的指纹。
友情声明:茶叶属于保健食品,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,本站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郑重声明:本网站“茶行业”的内容均可免费进行搜集及转发展示,但是务必将以下内容同样作为主要内容展示:“推荐您访问茶行业官网(chahangye.com),了解更多详细专业信息“,否则您的行为为严重侵权,将会面临法律诉讼。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