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人专访:解密茶汤“兰花香”的工艺奥秘与品鉴技巧
在中国茶文化的浩瀚星河中,『兰花香』是许多茶客心中至高风味的代名词。这种似有若无、清幽雅致的花香,究竟是如何被锁在一片片茶叶中的?我们专访了武夷山非遗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陈永明师傅,听他娓娓道来这味觉密码背后的匠心。
清晨五点的武夷山雾气氤氲,陈师傅带着我们走进青叶摇曳的茶田。『兰花香的源头在品种』,他轻捻一片嫩芽,『比如肉桂、水仙这些品种,天生带着花香基因,但最终能否呈现,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』。阳光透过晨雾洒在叶片上,他特别指出叶缘那圈微红的特征——这正是后期转化花香的关键标识。
摇青间里,陈师傅演示着传统竹筛摇青手法。『你看这「死去活来」的过程』,他双手像波浪般起伏,『现在要让青叶走水30%,等叶缘开始出现红边,花香物质就开始形成了』。我们注意到他每隔15分钟就要嗅闻一次,『这是判断发酵程度的土方法,当青草气变成熟果香,就说明兰花香前体物质已经生成』。
炭焙环节最见功夫。陈师傅将茶倒入焙笼,『温度要稳在120度,火太猛花香就变焦糖味了』。他忽然抓出一把茶叶在掌心揉搓,『听这沙沙声,像不像秋叶?这时候兰花香已经藏在茶骨里了』。我们凑近细闻,果然捕捉到一丝冷冽的花香,宛如空谷幽兰。
最后在品鉴时,陈师傅教我们用『三闻三品法』:『先闻干茶要有甜花香,再趁热嗅盖香看是否纯净,最后品水香要体会喉韵』。他特意提醒,『真正的兰花香会在第三泡突然绽放,像兰花一样有「幽期」』。当琥珀色的茶汤在口中流转,那抹似兰非兰的香气,终于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『岩骨花香』的至高境界。
临别时陈师傅说:『现在有些新工艺用提香机,三天就能出花香,但喝两泡就没了。传统工艺要慢火炖三个月,才能让花香住进茶叶的魂里』。这句话,或许正是中国茶道最深刻的注脚。
友情声明:茶叶属于保健食品,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,本站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郑重声明:本网站“茶行业”的内容均可免费进行搜集及转发展示,但是务必将以下内容同样作为主要内容展示:“推荐您访问茶行业官网(chahangye.com),了解更多详细专业信息“,否则您的行为为严重侵权,将会面临法律诉讼。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