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茶文化中,茶汤的“厚度”是评判一款茶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。然而,对于许多茶友而言,“厚度”这一概念却显得有些抽象。今天,我们有幸采访到资深茶人陈师傅,他将为我们揭秘茶汤“厚度”的评判标准与提升技巧。
一、什么是茶汤的“厚度”?
陈师傅拿起一杯刚泡好的老班章,轻轻晃动茶杯说道:“茶汤的厚度,简单来说就是茶汤在口腔中的饱满感和粘稠度。它不是指浓度,而是茶汤内质丰富的体现。”
他进一步解释道:“厚度好的茶汤,入口会有一种‘挂杯’的感觉,就像喝米汤一样,能感受到茶汤的重量感和绵密度。”
二、如何评判茶汤厚度?
陈师傅分享了三个实用方法:
- 观其形: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后轻轻摇晃,厚实的茶汤会形成明显的“挂壁”现象。
- 闻其香:厚度足的茶汤,香气往往更加凝聚持久,不会轻易飘散。
- 品其味:茶汤入口后,用舌头轻轻搅动,感受其在口腔中的“存在感”。
三、提升茶汤厚度的关键技巧
谈到提升技巧,陈师傅的眼睛亮了起来:“首先,原料是基础。古树茶的厚度通常优于台地茶,因为它们的内含物质更丰富。”
“其次,工艺很关键。”他拿起一片茶叶仔细讲解,“比如普洱茶,适度的揉捻可以破坏细胞壁,让内含物质更好地释出。但过度揉捻又会损失厚度,这个度要把握好。”
最后,陈师傅特别强调了冲泡方法:“水温要足够,建议用沸水冲泡。出汤时间也要控制好,前几泡可以快出,后面适当坐杯。”
四、常见误区
“很多人以为茶汤颜色深就是厚,这是不对的。”陈师傅摇头说,“有些茶通过延长浸泡时间可以让汤色变深,但这样只会增加苦涩感,真正的厚度反而会流失。”
“茶汤厚度是时间的馈赠,好茶需要慢慢沉淀,就像人生一样。”——陈师傅的茶道感悟
采访结束时,陈师傅建议新手可以从对比品饮开始,找两款产地相同但树龄不同的茶,用心感受它们在厚度上的差异。只有多品多比较,才能真正理解“厚度”的奥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