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春的杭州龙井村,氤氲的茶雾中,我们见到了国家级评茶师陈永明。他正将刚冲泡的狮峰龙井倾入白瓷碗,茶汤在晨光中漾起琥珀色的涟漪。“这就是老茶客常说的‘收敛感’。”陈老师用食指轻点碗沿,瓷器发出清越的鸣响。
所谓收敛感,是茶汤在口腔中产生的特殊触觉体验。“就像初摘的杨梅,入口先尝到甜,接着酸味漫上来,最后舌面微微发紧。”陈老师边说边示范专业啜饮法,茶汤在齿间激荡出细密水声,“武夷岩茶的矿物收敛像山风掠过齿龈,普洱老茶的陈化收敛则是绵长的回甘。”
在陈老师的工作室,我们见识了调控收敛感的“秘密武器”:一把清末民初的紫砂壶。“朱泥壶能柔化单宁的锐利,就像给茶汤穿件丝绒外套。”他展示着壶内茶垢形成的“茶山”,“这些积累的茶晶会调节水流,让易武古树茶的野性收敛变得圆润。”
谈到现代人常见的饮茶误区,陈老师特别提醒:“别被‘不苦不涩不是茶’误导。优质白毫银针的收敛感,应该是含着一片月光般的清凉。”他现场对比冲泡两款安吉白茶,“看这片叶底,锯齿明显的才是真品种,假的只会留下粗糙的涩感。”
采访尾声,陈老师用盖碗泡了道凤凰单丛。“注意这‘韩信点兵’的手法。”他手腕轻旋,茶汤如珠串坠落,“真正的收敛感艺术,在于让刺激性与醇厚度跳一支探戈。”茶汤入喉的刹那,仿佛看见茶山云雾在舌尖舒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