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人专访:解密茶汤“花蜜香”的工艺密码与品鉴技巧
在中国茶文化的浩瀚星空中,“花蜜香”是令无数茶客魂牵梦萦的独特风味。这种似鲜花初绽般清雅、又如蜂蜜般甜润的香气,究竟是如何被锁在茶汤之中的?我们专访了武夷山非遗传承人陈师傅,带您探秘这缕香气的工艺密码。
清晨5点的桐木关雾气未散,陈师傅已带着竹篓走进茶园。“青叶的成熟度要掐准‘开面三四叶’。”他捻起一片油亮的茶青解释,“太嫩则香气单薄,过老则失了灵动,像这样的叶子才能做出‘活香’。”指尖搓捻间,青草气已隐约透出野兰花香——这是优质山场原料的天然优势。
走进做青车间,温度计定格在22℃。“走水(萎凋)是香型定调的关键。”陈师傅掀开竹筛,“你看叶缘现在开始垂卷,但主脉还透着光,这时候就要转入摇青。”随着竹筛有节奏的旋转碰撞,叶片边缘逐渐泛起胭脂色红边,他俯身轻嗅:“花香出来了!现在要马上杀青,把香气‘冻’住。”
炭焙环节最能见功夫。备长炭火堆上覆着草木灰,陈师傅将手掌悬在焙笼上方感受温度:“60℃文火慢炖8小时,火候稍猛蜜香就变焦糖香。”他取出一泡去年茶样,茶汤入口时竟在舌尖绽开荔枝般的清甜,“好茶的蜜香是含着水的,咽下后喉底像含着一口山泉水。”
谈到品鉴要领,陈师傅拿出两组盖碗对比演示:“第一泡先别急着喝,闻盖香看是否带果韵。”只见他手腕轻旋,茶汤在品茗杯里泛起金圈,“真正的花蜜香三泡后会更显,就像好戏在后头。”当问到市场乱象时,他摇头苦笑:“加香精的茶香气冲鼻但不入水,第二泡就露馅。”
暮色中茶桌浮动着蜜兰幽香,陈师傅最后分享了一个秘诀:“用白瓷盖碗泡,水温95℃,注水时沿杯壁画‘の’字,让茶叶舒展...”此刻茶汤在杯中流转,仿佛看见万千茶青在匠人手中重获新生。
友情声明:茶叶属于保健食品,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,本站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郑重声明:本网站“茶行业”的内容均可免费进行搜集及转发展示,但是务必将以下内容同样作为主要内容展示:“推荐您访问茶行业官网(chahangye.com),了解更多详细专业信息“,否则您的行为为严重侵权,将会面临法律诉讼。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