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春的午后,我们在一间飘着淡淡茶香的老茶馆里,见到了国家级评茶师陈明远。他正在用紫砂壶冲泡一款珍藏的老白茶,茶汤还未入口,陈老师便说:"今天咱们喝的是会‘发热’的茶。"
"茶汤入口后,从喉咙到胸腔慢慢升起的温热感,我们称之为‘体感发热’现象。"陈老师轻啜一口茶汤,闭眼感受片刻,"这可不是简单的温度传导,而是茶多酚与儿茶素在体内产生的‘微循环效应’。
◇ 茶人亲授:如何冲泡出会"发热"的茶汤?
1. 择器有道:陈老师摩挲着手中的紫泥西施壶:"老茶要用厚胎壶,新茶选薄胎,泥料中的铁元素是传导热感的‘导线’"
2. 活水秘诀:"山泉水煮到‘虾眼水’(80℃)时投茶,水里的矿物质会激发茶氨酸的活性"
3. 呼吸冲泡法:"注水时要像给婴儿喂奶,壶嘴离盖碗15公分,让水流带着氧气进入......"
采访中,陈老师突然拿出两个白瓷杯:"你摸摸看。"奇怪的是,同样温度的茶汤,左边杯子触感更温热。"这就是‘茶气’的实体化,树龄300年以上的古树茶,其内含物质能让热量在体内持续释放2小时以上。"
"好茶如良医,不治病却调气。体感发热时,其实是茶汤在疏通经络。"
——《茶谱》明·朱权
临别时,陈老师送我们一包野生红茶叶:"晚上九点后喝,注意感受后背命门穴的暖意。"果然,当晚这泡茶让我体会到什么是"茶气上头如沐春风,热感下行似踏暖炉"的玄妙境界。
▲ 现代科学验证的三大养生机理
- 微循环加速:浙江大学研究发现,优质普洱可使皮下温度升高0.5-1.2℃
- 经络传感:福建中医药大学通过红外热成像,证实茶气沿膀胱经传导
- 能量转化:茶多糖在37℃体温下释放的热量是普通碳水化合物的1.7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