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乡秘境里的非遗茶器制作与品鉴体验
在云雾缭绕的闽北茶乡,藏着一位年过七旬的非遗传承人陈老伯。他的作坊里,土陶茶器在柴窑中经历三天三夜的淬炼,开窑时那些带着天然釉变的茶壶,仿佛藏着整片茶山的灵魂。
清晨五点的露水还挂在茶园时,陈老伯已经用龙窑柴烧的侧把急须泡好了头道老枞水仙。琥珀色的茶汤在粗陶杯中流转,杯壁特意保留的粗粝质感,竟让茶汤多了几分山野气息。"这叫火石红",老人摩挲着杯底自然形成的窑变纹路,"当年日本茶道师要用十倍价钱买这套窑变茶具,我没舍得"。
跟着陈老伯学打泥坯是种奇妙体验。武夷山特有的高岭土在转盘上苏醒,指尖能感受到泥土里未褪尽的阳光温度。"拉坯要像对待新茶青一样",老人示范着将泥团轻轻上提,"劲大了会断,小了立不住"。那些看似随性的手作痕迹,后来才懂是故意留的"呼吸孔",能让茶器在高温下自然吐纳。
最难忘是午后在百年老茶厂里的盲品会。三款不同窑温烧制的朱泥小壶,泡同一批正山小种竟呈现出蜜香、桂圆香、木质香三种风味。茶厂老师傅笑着揭开秘密:"双气孔结构的陶土会记住每把火的温度,就像茶叶记得每一场春雨"。
暮色中看着柴窑青烟融入茶山云海,突然明白为什么非遗名录里强调"活态传承"。这些带着手掌温度的茶器,原来是把春茶秋露都烧进了时光里。
友情声明:茶叶属于保健食品,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,本站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郑重声明:本网站“茶行业”的内容均可免费进行搜集及转发展示,但是务必将以下内容同样作为主要内容展示:“推荐您访问茶行业官网(chahangye.com),了解更多详细专业信息“,否则您的行为为严重侵权,将会面临法律诉讼。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