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乡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制茶故事
在云雾缭绕的武夷山深处,年过六旬的非遗传承人陈老伯正弓着身子,用布满老茧的双手轻揉着刚摘下的茶青。这片他守护了四十年的茶园里,每一株茶树都像是他的老伙计,枝桠间藏着说不完的故事。
‘做茶要懂茶的心思’——陈老伯总爱念叨这句祖训。清晨四点,当第一缕天光穿透云海时,他便提着竹篓走进茶园。‘露水茶青最金贵’,老人说着摘下两叶一芽,指甲在茶梗上利落一掐,渗出晶莹的汁液,这是他用三代人传承的‘虎口折青法’。
最令人称奇的是那座祖传的炭焙房。陈老伯蹲在泛着松木香的焙笼前,时而添块龙眼木炭,时而翻动茶胚,火光在他皱纹里跳动。‘听茶说话’是他独创的绝活——把耳朵贴近焙笼,通过茶叶爆裂的声响判断火候。这个秘诀曾让台湾茶商三顾茅庐,老人却笑着摆手:‘祖宗的手艺,得留在山里。’
去年谷雨时节,我亲眼见证他完成‘走水还阳’的绝技。发酵适度的茶青在他掌中翻飞,像被注入了生命般舒展腰肢。‘这才是活茶’老人说着突然咳嗽起来,茶末沾满洗得发白的对襟衫。儿媳妇连忙端来参茶,他却先往茶壶里添了一勺蜂蜜——这个习惯保持了三十年,说是‘养壶如养人’。
如今老人的抖音账号有二十万粉丝,镜头里他总爱摸着那块‘光绪年间的老茶饼’说:‘机器做的茶能喝,手做的茶能养心。’最近他正带着村里年轻人复原失传的‘七蒸七晒’工艺,茶室里那幅‘茶香代代传’的毛笔字,是上个月小孙女写的。
友情声明:茶叶属于保健食品,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,本站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郑重声明:本网站“茶行业”的内容均可免费进行搜集及转发展示,但是务必将以下内容同样作为主要内容展示:“推荐您访问茶行业官网(chahangye.com),了解更多详细专业信息“,否则您的行为为严重侵权,将会面临法律诉讼。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