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乡秘境里的非遗传承与匠人制茶故事
清晨的阳光穿过薄雾,洒在闽北武夷山的层层梯田上。这里是大红袍的故乡,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‘武夷岩茶制作技艺’的活态传承地。年过六旬的制茶大师黄永胜正挎着竹篓,在海拔800米的慧苑坑古茶园里采摘三叶一芽,他的指尖沾着露水,动作却快得像是在弹奏一曲无声的古琴。
‘做茶啊,就像养孩子。’黄师傅用糙手摩挲着刚摘下的茶青,叶片边缘的锯齿状红边在晨光中泛着琥珀色。他的祖父是民国时期的茶帮把头,家族的制茶记忆可以追溯到清代咸丰年间。在摇青房里,我看着他以每分钟40转的节奏摇晃竹筛,水筛里的茶叶碰撞出沙沙声响,‘这是武夷山最古老的手机铃声’老人家咧嘴一笑,露出被茶汤浸润多年的黄牙。
距离茶厂十五公里的下梅村,92岁的邹老太太正在用松木炭火烘焙最后一批正山小种。她身后的土墙上挂着1953年茶叶统购统销时的老秤,竹制焙笼里飘出的松烟香,混合着屋内百年老梁木的沉香。‘当年红军经过这里,就是用这茶暖的身子。’老人家用桐木关特有的客家话念叨着,炭火在她皱纹里跳动出温暖的光斑。
在这些茶乡秘境里,匠人们依然遵循着‘看青做青,看天做天’的古训。非遗传承人张回春的茶坊中,保留着光绪年间的青石茶臼,每次捣茶前都要先敬三炷香。‘现在的年轻人总问为什么要手工做茶’,他指着电焙箱旁堆着的茶样,‘机器烘焙的茶就像方便面,而炭火慢焙的,是阿嬷灶台上煨了一夜的浓汤’。
当暮色染红九龙窠的崖壁,茶农们用竹扁担挑着茶篓沿石板路归来。茶香混着柴火饭的香气飘荡在村落里,非遗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弥漫在茶乡每个晨昏的人间烟火。
友情声明:茶叶属于保健食品,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,本站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郑重声明:本网站“茶行业”的内容均可免费进行搜集及转发展示,但是务必将以下内容同样作为主要内容展示:“推荐您访问茶行业官网(chahangye.com),了解更多详细专业信息“,否则您的行为为严重侵权,将会面临法律诉讼。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