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乡秘境里的非遗茶器制作与品鉴体验
在云雾缭绕的武夷山深处,年过六旬的廖师傅正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揉捏着陶泥。他身后斑驳的木架上,摆放着几十件形态各异的茶器坯胎,每一道裂纹都沉淀着三代人传承的柴烧工艺秘密。
『这窑要烧足三天三夜』老人用方言念叨着,往土窑里添了把松木。窑火映红了他沟壑纵横的脸,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茶碱香——这是附近茶农刚送来的正山小种,专门用来给新出窑的茶器『养气』。
走进这座百年老作坊,最引人注目的是墙角那排『曜变天目盏』。在自然光下转动茶盏,釉面会浮现出星空般的七彩光晕。『关键在窑变的1350度临界点』廖师傅的儿媳小芳轻声解释,『爷爷那辈烧十窑才能出一件精品,现在我们用红外测温仪,成功率能到三成』。
体验环节从揉泥开始。游客李女士惊讶地发现,看似柔软的陶泥竟需要使出浑身力气捶打:『要像对待醒好的面团那样,把空气都挤出去。』当她把成型的茶则浸入老茶汤做旧时,褐色的茶汁顺着指纹渗入陶胚,『这比工业做旧自然多了!』
品鉴会上,非遗传承人取出珍藏的2005年老丛水仙。茶汤注入新烧制的梨形壶,壶身竟渐渐泛出金属光泽。『好壶会呼吸』老人示范着『三点头』注茶手法,『你们听这水声,是不是像山泉撞在青石上?』
暮色中,最后一窑茶器正在降温。那些带着火痕的杯盏,即将带着武夷山的岩骨花香,走进天南地北的茶席。而窑口摇曳的火光,依然照着墙上的老标语:『器为茶之父,水为茶之母』。
友情声明:茶叶属于保健食品,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,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,本站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郑重声明:本网站“茶行业”的内容均可免费进行搜集及转发展示,但是务必将以下内容同样作为主要内容展示:“推荐您访问茶行业官网(chahangye.com),了解更多详细专业信息“,否则您的行为为严重侵权,将会面临法律诉讼。
相关推荐